欢迎访问范文大全网

怎样进行驳论论证

作者:范文大全来源:实用范文网 时间:2016-10-1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一)、怎样选择突破口
  1、 从敌论的要害处下笔突破
运用这种方法,一下子便可刺入“靶子”的中心,既节省笔墨,又可迅速把敌论的荒谬之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人们很快就能看到敌论的要害的实质的什么。从这里反驳,实质上也就起了一个纲举目张的作用。请看下面的“靶子”和“突破口”的选择:
多年以来,老子(春秋时思想家李耳)这个人的名声一直不好。有一个时期,他被看作是代表没落奴隶主反对社会改革的人物来批判。就是现在,人们一谈到老子,就联想到“无为而治”,就联想到不要领导,就联想到自由化和无政府主义。其实这也是误会。
这是一个“靶子”。某些人以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那么老子到底主张“治”不“治”呢/这是问题的核心和要害。文章就从这里选择了“突破口”:老子书中有这么一名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就是小鱼。肥治国比作煎小鱼那样便当,当然说得太轻松了。但是“烹小鲜”,也有个“烹”字,不是完全听其自然。既然要烹,也就有了烹调的方法问题,或红烧,或氽汤,还要放油酱糖醋之类的调味品。由此可见,就拿老子自己的话来说,也并非主张完全无所作为,而是有为的。“烹小鲜”,就是一种作为。象烹调小鱼那样的方法来治国,念念不忘这个“治”字,怎么能说是全无作为呢?
这个“突破口”选择得好,作者对问题分析得也妙。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挖掘,我们看到,老子也是主张“治”的,并非全为“无为”。
当然,从敌论的要害处突破,是需要作者花费一番心血的。只有抓准了敌论的要害和本质,才可下笔。
从揭露论敌其人下笔突破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某些人所说的话和他们所做的事是十分矛盾的,言行是不统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举其言观其行,或是观其言揭其行,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物也就清楚了。所以,从这里下笔突破也是一种好方法。请看下边的“靶子”和它的“突破口”:到剧场看戏,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某“角儿”一出场,观众席上马下来个“碰头好”;一张口,又是一个“好”。十几分钟的一场戏,总要来儿个“好”。“角儿”的技艺果真令人叹止吗?其实不然,环顾左右,便不难发现,叫“好”者总是那么一小部分人,而且分布在不同方位。噢!原来是“捧角”的。据说,“捧角”之人,或为新朋,或受“角儿”所请。“捧角”之人,不止于剧场呐喊者,还有形诸笔端,见诸报刊者。有人颇乐于此道,既省力,又讨好。“捧角”之风在旧社会司空见惯,有人专操此业。建国后已不多见,近几年似乎又有所泛起……
对这种恶劣的“捧角”之风,从哪里下笔反驳呢?上文所选择的“突破口”,就是指出这是旧社会一种人干的行当。使我们看到,今天这些人干的这种事,也和旧社会那些人无别,于是就一下子揭穿了“捧角”之风的实质。
从双方争论的焦点处下笔突破。 双方争论的焦点,自然是众目睽睽的问题。从焦点处下笔突破,一下子就划清了阵线,廓清了营垒。在此基础上进行反驳,不但旗帜分明,而且方向清楚。
魏魏同志有一篇文章叫《驳“实惠”论》。它的对向是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有些人提出“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学雷锋到底有无“实惠”呢?争论的焦点在哪里呢?魏魏同志是这样来下笔反驳的:这就又回到我们多年前讨论的老问题:你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你究竟是为人民大众而生活,还是仅仅为个而生活?这就是双方争论的焦点,也是问题的实质。从这里下笔写起,把这个问题谈透,再来谈“学雷锋、不实惠”的问题,可以说就迎刃而解了。
从论敌留下的明显错误处下笔突破
所谓论敌留下的明显错误,也就是对方留下的“把柄”。从这里下笔突破,不但接火快,而且能够马上触及问题的中心,同时符合读者的心里状态,因此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请看这个“靶子”和它的“突破口”的选择:前几天,解放军战士破冰救人的事迹已经登报了,大家对他们的勇敢行为都赞叹不已。可是我听说,就在战士准备跑去救人的时候,有人却喊道:“大兵,快冲啊,入党的时候到了!”还有人说:“还不是为了登报。”这完全是对战士舍己救人精神的污蔑,是对做好事的无端责难。解放军战士破冰救人,是舍已为人的崇高行动,而有人却说:“大兵,快冲啊,入党的时候到了!”“还不是为了登报”。显然,这些话是错误的,它给人们留下批驳的把柄。从这里下笔反驳是很恰当有力的。因此,文章写道:战士破冰救人,难道就是为了入党和登报吗?难道就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吗?不!……
宕开一笔,从别处下笔突破
为了驳倒敌论,不一定都从正面去驳。有的时候也可宕开一笔,从另外一个角度去驳斥,同样能达到触及驳斥中心的目的,这种方法也不失为一法。列宁同志在1917年6月21日于《真理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轻信的流行病》。他是这样来树立“靶子”的。“同志们,资本家的反抗看来已经打跨了。”这个可喜的消息我们是从彼舍霍诺夫部长的演说中得来的。真是一个惊人的消息!“资本家的反抗已经打跨了”……在当时的俄国,这种阶级力量的估计显然是错误的。它不符合当时俄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对这种荒谬的估计,列宁没有直接来反驳它,而是提出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这样就宕开了一笔,选择了另一个角度来驳斥彼舍霍诺夫等人的观点。列宁是这样写的:他们最喜欢用“无产阶级专政”来吓唬自己和吓唬别人。可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概念同打跨资本家的反抗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根本没有什么区别。列宁指出,在俄国既然“无产阶级专政”还没有完成,那么也就不可能得出“资本家的反抗看来已经打跨了”的结论。这样来驳斥敌论,虽然宕开了一笔,最终还是回到了要批驳的中心问题上来。选择“突破口”是从如何跟“靶子”接火方面说的,而怎样选择“突破口”则构成了如何接火的艺术。从“成理的”的原理来说,驳论就是以一个正确的“理群”来对抗一个荒谬的观点或错误的东西。这个正确“理群”中的第一个出现的“小理”,也便构成了驳论的“突破口”。因此说到底,“突破口”的选择乃是由这种正确的“理群”如何安排小理而决定的。


标签:论证驳论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

推荐作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