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大全网

怎样进行驳论论证(3)

作者:范文大全来源:实用范文网 时间:2016-10-1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3、 反驳论证
反驳论证就是驳斥敌论在论证过程中逻辑上所犯的错误。表现在文章、言论中是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或是错误的逻辑关系,因而从这样的论据中推导不出它所得出的结论。反驳论证,主要是反驳敌论的歪理,所要反驳的是一个议论过程。因此,我们就要善于把它的议论过程透视,从而找出它的破碇之处;破绽找到了,反驳它逻辑上的荒谬也不好下手了。反驳论证,基本上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反驳“推不出”的错误,一种是反驳“循环论证”的错误,一种是反驳“偷换概念”的错误。反驳“推不出”的错误,就是反驳敌论在论证过程中违反推理原则,所运用的论据推导不出要证明的论点,但是他又要硬推,就必然产生逻辑错误。例如“文如其人”,这似乎是社会上的一个通行的观点,而且长期以来被人们所普遍运用,几乎成了一条规律。然而在论证上它却犯了一个错误,这就是不见得能全部推出。有人著文指出:人未必如文。“文如其人”出自苏轼手笔。苏轼在读了张文潜的文稿后,给张写信称赞张的文章写得好,和他兄弟苏辙的文章很相象。接着写道:“子由(苏辙安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谷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没。”(《东坡集`答张文潜》)可见,“文如其人”这一成语的缘起,只是讲苏辙的文章深沉恬静不易为人赏识和他的不愿人知的性格相符而已,并没有概括多少历史现象,说不上是什么规律。从上段驳论我们可以看到:苏轼说他弟弟“文如其人”是完全正确的。问题是并非所有为文之人都如苏辙那样“文人一致”。然而后人用苏轼评价他弟弟一个人的用语而推广到全体文人,那就是要犯论证上“推不出”的错误。上边的驳论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反驳“循环论证”的错误,就是反驳敌论在论证过程中心论点的正确来证明论据的正确,使用权论证出现了“倒置”现象。它不象正常的论证那样是以论据的正确可信来证明论点的确凿,而是反之。鲁迅先生对“循环论证”是深恶痛绝的。1925年初,他根据当时顽固派和许多改革者的思想“逻辑”,写了《论辩的魂灵》一文,列举了他们诡辩式的奇怪言论,并活画出了他们在论证上所犯的错误。请看下边的这一段:“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在此,鲁迅先生通过对当时社会上那些反对新思想、反对改革和毁谤革命者荒谬言论的“集锦”,让人们看到他们的论辩逻辑是多么无赖、荒唐、愚蠢,但是他们又自作聪明,真是可悲可恶。反驳论证过程中的“偷换概念”就是本来论证的是甲,但在论证的过程中却偷偷换成了乙,当然也就证明不了甲了。《光明日报》1978年11月15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端罢官”》,就反驳了这样的论证方法:正因为这样,有些“清官”,如包拯、况钟、海瑞等,平了一些冤狱,哪怕只是极个别的事例,也为民间加以传颂。姚文元却极力否认“清官”曾经平过“冤狱”,他说:“海瑞任应天巡抚时,苏松一带没有撤掉任何一个县以上的官。”因此,他断言海瑞“平冤狱”是假的。这是什么逻辑?撤官和“平冤狱”是一回事吗?没有撤官并不等于没有有关事例,如在《淳安政事》中的《吴吉祥人命参语》、《徐继人命参语》以及在兴国的《陈舜兴人命参语》等等。海瑞处理这此案件时,都没有撤过官。因为没有撤过官,就断言没有平过冤狱,这纯粹是姚文元的混帐逻辑。上段文字就是驳斥姚文元在论证过程中偷换概念的。请看下列分析。姚的观点是:清官没有平过冤狱;姚的论据是:海瑞虽是清官,但他没有撤过一个县以的官;姚的论证是:没有撤官就等于没有平冤狱;姚的结论是:海瑞平冤狱是假的。很明显,在姚文元的论证过程中,他将“撤官”和“平冤狱”等同起来,这就无形中偷换了概念。因为“平冤狱”的标志不是撤不撤官。既然在逻辑上犯了错误,因此就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

标签:论证驳论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

推荐作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