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大全网

高考命题作文审题指导(6)

作者:范文大全来源:实用范文网 时间:2016-07-26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航行于“生命之河”中,坐在自己独有的船上,知道——忘记在左,铭记在右,中间是无尽穿梭!
  误区导诊
    在审题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审视题目本身以外,还必须对题后的“要求”反复阅读与思考。也就是说,对题后的“要求”的理解,同样是审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不可疏漏。要通读“要求”,体会全段文字的主要考查角度。关注补充性的说明文字,特别是那些让考生“不要怎么样”这类以否定句形式出现的句子。这往往是命题者对我们的善意提醒,有时甚至是明确的规定。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写作的方向,将我们拉出偏离题意的误区。
准确把握“要求”部分的中心词。实际学习中,为了使我们对要求部分的理解更准确、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可以采取语法分析的方式来理解该部分的主旨。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找出该部分的中心词,进而达到对文体及中心内容的确定。
    2.不可偏倚。要细致分析“要求”中的修饰成分,从而了解其在作文内容、范围、形式、角度等方面的规定。
    当然,除“要求”中明确写出的限定以外,我们在日常写作中还要善于领会各类文题或要求中一些隐藏的带有常规性的要求。
    材料: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那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棒奇怪的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易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以“钥匙与铁棒”为题写一篇作文。
钥匙与铁棒
    钥匙为何能打开一把锁?因为钥匙最了解锁的心,它抓住了锁的本质。由此,我联想到中国的教育问题,应试教育好比铁棒,而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才是打开教育之锁的一把钥匙。
    我们的邻居——日本为何可以飞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当时,日本官员被派遣去德国向西方学习。当日本人看到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时,惊呆了,他们意识到科技的推动力量,于是回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久,日本也挤进强国之列。中国如今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找到了发展的钥匙。
    然而。怎样能找到打开教育之门的钥匙呢?如果找不到,我们的教育会一直落后下去的。
    先从高考说起,我们为了高考而付出重大的代价值得吗?看看我们的历史书,政治书,为何我们要把它们掌握得滚瓜烂熟?我们历史书里表达的观点也只是中国一部分人的观点,我们有必要记得那么牢固吗?完全没有必要的。你若对历史有兴趣,可以多了解不同的观点,为何死死抓住一种观点不放?这是拿铁棒开锁。
    我们可以借鉴一下美国的教育方法。他们学历史并没有像中国这样统一的教材,有很多版本的历史书供他们选择。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能让学生的才能得到自由的发挥。要知道自由的力量是强大的。像古希腊这样一个弹丸之国靠什么打败强大的波斯?因为他们拥有最有利的武器——自由。一个自由的士兵的力量远远比受钳制的奴隶的力量大。我们没有足够的空间,就没法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致我们对历史的看法是一样的,等于思想是被钳制的。中华民族如何成为具有创造性的民族?
    中国的教育制度是根深蒂固的,这与社会制度有很大关系。一个专制的制度决定着它的教育也是专制的。教育的成功建立在社会民主、自由之上。
    我期待着一位像拿破仑一样的巨人摧毁那旧铁棒,用像贝多芬一样强有力的手拿起自由的钥匙打开教育之锁。
    (钥匙之所以能够轻易开锁,“了解心”是关键。对于一般的事物、问题而言,“心”是指思想的实质和情感的隐秘之处。“铁棒”天生不是开锁的料,只会砸“锁”、撬“锁”——但那样锁就会受到伤害,就不再是锁了。解决问题,要找规律、看实质、抓关键;顺随规律,就会得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否则会蛮干。可以谈思想和情感话题:只有把握住人的内心情感的脉络,才能打开对方封闭的心灵之窗。这篇文章基本符合题意,但观点不集中,重点转移到“需要什么样的钥匙”上去了。)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