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作文审题指导(3)
小雨。雨在空中回旋飘飞,密密地打在脸上,冰凉冰凉的。这沥沥稀稀的雨,向着远处延伸,终于成了一帘白幕,把天地万物遮挡得严严实实。我们在雨中前进,任这上天赐的甘霖湿透全身每一个角落,从头到脚,由嘴到心,那心里有诗在流淌,它漫过心坎,静静溢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路。路在雨中醉了,醉成一片烂泥。它们偎依在你的脚下,奔放地献给你那橘黄色的吻。路在这雨中醉了。醉得没有了前行的路。“多歧路,今安在?”我们站在雨中帐然。
山。路就在山腰上。山并不高,她不是北方高大挺拔的汉子,她是这水乡里生长的姑娘。雨的润洗,这姑娘愈发俊朗了,用迷人的笑迎着我们。于是我们也醉了,我们摒弃了路,越过草丛,越过荆棘,缘着树木,攀上大石,向着山顶进发。山的肌肤是暖的,散发着腾腾的热气;山的笑容是绽开的,散发着幽幽的清香。这山比不上“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却也如此令人陶醉。(“诗意地生活’’当然不能少了“诗”。这些诗描述的是古人“诗意地生活”的情形,也正是今天需要去实践,去体会的生活态度。)
水。站在山顶,远远的小城环抱在水的怀里。“一条古时水,在我手心流”。我们都摊开手掌,让雨水在上面汇集。那些细小的沟渠刹那间就填满了,汇成小流,汇成溪,汇成江河,汇成大海,终成一片汪洋。我们都感动了,泪水也就势汇进手中的海里。你知道吗,站在这山上,我们看到了一片海,那是我们心中-的海,比真正的海更加波涛汹涌,肆意汪洋。
风吹起来了。“风啊,你吹起来吧,摇动我呆滞的目光,成两条波光潋滟的溪流,我将以你的慈爱,重以手指,蘸着时间。”我已经忘却了这诗人的名字,却永远记得这诗。风吹起来了,带来远方的寒意,远方的歌,远方的希望。
我们站定,向远方致敬。这是一次平常的攀登,却也是一首清新的小诗。
我们都说,要永远诗意地歌唱,诗意地生活。
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歌啊,我们自己的诗。
叶芝说,我将不停地走啊,不停地歌唱。
(文章从游历中对“雨”“路”“山”“水”“风”的感受入手,巧妙地点出人应“永远诗意地歌唱,诗意地生活”的题意。构思比较巧妙,符合题意。写景非常细腻、形象,语言流畅、优美,结构严谨,读来给人关的享受。)
误区导诊
在审题中,要善于领会题目中的一些隐性要求。这些隐性要求包含在文题中,既隐含了对文章体裁的规定,又隐含了对写作手法的限定。不能正确理解这些隐性要求,同样会导致审题的偏差。有的题目的题眼并不限于一个,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只是侧重点不同,审题要特别注意。如“诗意地生活”一题,“诗意地”三个字隐含的信息:生活本身不是全然美好、浪漫的,有太多的艰难困苦,但我们可以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并创造美好幸福。下面一篇文章显然就离题了。
诗意的生活
我们曾经历过诗的时代,身处诗的海洋。工作如诗,生活如诗,奋斗如诗,精神如诗。诗振奋人,人振兴诗,因为好的诗歌可以产生鼓舞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诗歌可以培养一个民族的浪漫和理想主义的情怀,锻造一个民族的创造力。缺少了浪漫情怀,缺少了激情四射,人生不仅是单调乏味的,生活也缺乏鲜亮的色彩。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诗歌的民族。放眼望去,漫漫历史长河中无不闪烁着诗歌的璀璨。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被秋风所破歌》、张继的《夜泊枫桥》、自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赤壁赋》、岳飞的《满江红》、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郭沫若的《女神》、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臧克家的《有的人》……这些诗在人们心中,似闪电划破静寂的夜空,给人以神奇、光明和力量,滋养、熏陶、感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这些年人们精神文化娱乐生活日趋多元化,舞厅、酒吧、卡拉OK、电视、网络等似乎都在挤占人们的生活空间。我们的诗歌亦由此而离开了老百姓,离开了激情浪漫的生活。诗歌,不能成为时代的缺席者,它应和时代与生活紧密相连。时代需要诗歌的号角,人们需要诗歌滋润心灵、激发豪情。“诗言志”在一定意义上,诗更属于大众。诗是一种精神和心灵上的升华,能唤起人们心中的诗意和人世间最珍贵的情感。俗话说“诗人在民间。”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深入民众,诗人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创作出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的佳作。思想家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对理想生存方式诗性追求,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内心期盼。因为,充满诗意和激情的生活,才是一种具有较高境界的生活。以智慧和汗水创造如诗如画的业绩,我们不妨拿起笔,讴歌时代,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让我们的生活多一点诗意,多一份色彩。(诗意误以为诗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