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葡萄、同情别人与管束
尝葡萄
1951年秋,苏联乌克兰帕夫雷什中学校长苏霍姆林斯基决定成立一个“快乐学校”,让31名6岁儿童提前一年到学校来进行学龄前教育。他认为,在传授知识之前,要先学会思考、感知和观察。这些孩子都生于战争结束前后的1945、1946年,31名孩子中,有11名没有父亲,两名父母双亡,有的孩子本人还被战时遗留下来的炸弹炸伤。活着的家庭成员,有的健康幸福,有的有各种各样的不幸:疾病、贫困、离异、恶行……战争给孩子留下了身体和感情的创伤,有的孤独、冷漠,有的被溺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未能使小孩子恢复对善意和公正的信任,那就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使他产生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感觉和体验个人的尊严。”他给孩子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把他们带到集体农庄的葡萄架下,让每个孩子给母亲或其他亲人带去一串葡萄。
同情别人
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孩子们还接触到了集体农庄的成员。养蜂员安德烈老爷爷孤身一人,孩子们感到,他们的每一次来访都使他很高兴。他们就经常给他采一些野花,带些葡萄、苹果,他们的心变得越来越能体察人的心境和感情。有一次孩子们在野炊,大家都很高兴,有一个孩子说:“可是安德烈爷爷这时候就一个人。”于是,孩子们决定去与老人共享欢乐……有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带着孩子们经过森林边一座孤零零的小屋,他告诉孩子们,这里住的是一位在卫国战争中致残的人,现在还生着病,于是,孩子们为他栽了两棵苹果树、两株葡萄。
苏霍姆林斯基在观察大量事实之后得出结论:“对悲欢的敏感和同情只能在童年时代培养。在这个年龄,心灵对人的苦难和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
管束
1948年辽沈战役后,沈阳解 放。当时解放军的政策是许可放下武器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回关中,而且还发通行证。柏杨也打算回北京,便到火车站买票。火车站的情景 令他大吃一惊。平常喧声鼎沸的车站,现在居然鸦雀无声:“平常凶暴得不可一世的国军官兵,现那么有秩序地鱼贯排列在各个售票 窗口,有的甚至排到车站外的广场上,有的像S 形转来转去。吃惊的 是,没有一个人吵闹和大声讲话,也没有一个人插队,好像一夕之间, 都成第一流国民”,成为懂得遵守纪律、自尊自爱的人。对此,柏杨评论说“这是恐怖下的产物,中国人没有管束自己的能力”。平常好像什么都不怕,那是因为对手的弱小,没有能力阻碍他们为非作歹;一旦出现了强大外力,马上呈现出另外一种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