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作文范文网

中文系2018年毕业致辞

作者:作文大全来源:作文范文网 时间:2018-07-12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各位同学:

上午好!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时光,听说许多毕业的同学整理着一件又一件毕业的事情,因为不是一般的忙碌,所以除了疲倦和烦躁,本来也没有什么其它情绪,但被没什么事情的同学们撩多了,各种情绪也就泛滥起来。什么“携手处,今谁在”,什么“可怜萧索把离杯”,几年来学过的一些诗词,按照感伤的主题,居然都纷至沓来了。

今天,我代表中文系只是祝贺大家顺利毕业,并预祝诸位毕业后有一个全新和更好的开始。一段生涯的结束与另一段生涯的开始,我们都可以把它放在声声祝福之中。当然,在这里也应循例感谢数年来老师们的辛勤培育和家长们的默默支持。尤其是家长们的这个“默默支持”,我感同身受,除了多年来无限度的精神鼓励,还有柜员机上一次又一次安静与优雅的操作。

诸位毕业带来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大家要与这个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与这里的老师同学们渐行渐远了。我希望大家“且行且珍惜”,诸位未来的道路,母校无法再有长长的陪伴,但会一直送去关怀的目光。我们既然在康乐园结缘,也就意味着我们确实需要“彼此成就”。

祝福的话三言两语就说完了。临别之际,我就不闲坐说过往,那是属于我们共同的珍贵记忆,不需要说出,只需要回味。在一个神明的时代,过于高深的思想与异常远大的梦想,应该也不用我多说,诸位百度一下,满屏都是答案。关于责任与使命,诸位如果到大学毕业,还需要别人来提醒,这教育也未免太失败了。为了证明教育的成功,我也只能选择省略。

诸位应该明白:大凡有志者行事,要论万世而不论一生。但我总想,如果“一生”都论不好,还论什么“万世”呢?所以最好的折中便是以万世之心行一生之事。但“万世之心”又绝非倚马可待、据为楷式的教条,它需要经历生活的淬炼和情智的顿悟,而“一生之事”则已经严峻地摆在了大家面前。也许“万世之心”可以暂时放一放,而“一生之事”其实已经无法回避。对我们这些平凡之人(不包括未来成为不平凡的人)来说,如果能以一生之事偶通万世之心,便是最理想的结果了。所以我还是想从最切近的眼前说点最平实的事情,就如何读书、如何确立自己人生的格局、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奉上我的一点简单感悟,

第一,能有呆气,方能读书。

可能是学古典文学的原因,我一直怀疑早慧的说法,也不忍直视自矜于早慧的人。偶读钱基博在题记中援引袁昶书语云:“子弟能有呆气方能读书。”对诸子弟皆有“软熟甜俗之韵”,深感无奈。“能有呆气方能读书”,真是至理。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太多,灵活性太强,反而容易丢失沉潜之心。所谓呆气,不是指这个人呆呆蠢蠢,反应迟钝,迷不开窍,而是说他的气质中有一股沉潜之气、执着之心。因为有这种禀性,所以他们不为外物所诱惑,一意读书,最终达到天机骏利的境界。这也就是刘熙载所说的“善读书者,满腔生意”的意思了。

对有些人来说,读书可以是一种职业;但对所有人来说,读书应该是一种习惯。善读书者仿佛将书置于脚底,可以不断增加人生的高度;不善读书者宛如将书置于头顶,总是压弯自己的脊梁。同样是读书,一者可以让人神明,一者可以让人委顿。我希望诸位能成为因善读书而神明的人。我今年给毕业班的赠联就是:

冷月无声,闲来莫忘拈笔墨;

青灯有味,花影方能到窗前。

诸位毕业后,因为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调整,职业和身份可能会有变化,但“做个读书人”这么简单的愿望如果都无法坚守,还遑论坚守什么其它的呢!

第二,远近之间,安顿自身。

人生之味在酸咸之外。生活往往相似,滋味从来不同,关键在于各人“烹饪”生活的能力和水平高低不同。苏轼一直告诫我们,有限的人生,不能以单边取胜,要有一个良好的格局,才能宠辱不惊、进退有道。苏轼晚年屡受贬谪,辗转在南蛮瘴湿之地,在他人或有生命危殆之忧,而苏轼因为自有人生的大格局,所以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种丰盈的人生,除了内心特别强大,还与能自如地在远近之间安顿自身的能力有关。“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这是苏轼开示的极简人生之路,值得我们深思。有一首词曾经给我特别深刻的人生触动,这就是范仲淹的《剔银灯》,下阕是: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尫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小时候懵懵懂懂,缺乏思考力和判断力;老了呢头脑倒是清明,但体格衰弱,限制了行动力和执行力。只有中青年这一段时光兼具智慧、情感与力量之长,可以用来塑造自己想要的模样,成就自己想要的梦想。诸位现在正是“只有中间,些子少年”的时候,但这样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的。诸位知道了短暂,就应该懂得珍惜;明白了无常,就不要再去张扬。总有人试图欺骗世界,最狠的欺骗是连自己也不放过。但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那不过是“少痴騃”的无情延续与“老成尫悴”的提前而至。我希望诸位过明白的人生,过张弛有致的人生,过踏实、稳健而不失朝气和锐气的人生。

第三,能容于物,物亦容矣。

这句话是北宋的太平宰相晏殊说的。当时王安石刚刚考中进士,志得意满,晏殊一眼识出这个老乡未来应该前途无量,但也一眼看出其言行举止之间的清冷孤傲之气,很可能拖缓甚至阻止其人生的步伐。所以专门跟王安石约饭,临别之际,借着酒意,晏殊对王安石直言:“能容于物,物亦容矣。”宽容与被宽容,接纳与被接纳,从来是彼此关合着的。能容纳难容之物,可见胸襟;被容纳于艰难之时,可见温情。我顺便说一句,当时的王安石是很不把这句话当回事的,当他在宋神宗支持下雷厉风行地进行变法的时候,更是把这句话扔到九霄云外去了。但他晚年退居金陵,反思平生,变法未成,友朋散尽,他这才恍然明白晏殊的话真是金玉良言。

我现在把晏殊的这句话转送给诸位,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诸位放宽眼界、开阔胸襟、平和处世、善待他人。我一直认为无论你最终入哪一行,也许最初靠才华,其后靠努力,但最终靠的是人品。人品若无存,其人可勿论,所以修身是一生的事,也是不可须臾大意的事。

以上三点,更多的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小言詹詹,不敢自是,仅供诸位参考而已。

最后我还是不离本行,要说点诗歌的事情。诸位读了中文系,便是中文人。不用说,中文人应该最懂中文人。中文人之间的相处若离了诗歌便多少失去了本色。唐代白居易与元稹最为友善,他在《与元九书》中描述两人之间与诗歌的关系说:

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

无论是顺境、逆境,还是独居、同处,诗歌才是最契合中文人的言说方式。我虽然不敢想象诸位之间能做到如白居易、元稹一般“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的风雅。但请相信:无论生活有怎样的变化,诗歌都是最忠诚的陪伴和最长情的告白。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半是旷达半是深情的诗句,曾经记录了李白于临别之时流露过的动人情怀,而今,诸位可以用同样的姿态作别今日的康园。

我们后会有期。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