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大全网

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之托物言志(教案)(4)

作者:范文大全来源:实用范文网 时间:2016-08-24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三、托物言志再作文中的运用
借物喻人(喻理),或者托物言志,或者寄情于物,或者调用各种表达技巧来增强表达效果,都能够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想像,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觉,启人深思。
例如2004年江苏考生的《西安与南京:山和水的对话》,借用拟人手法,赋予西安沉稳的性格、南京灵动的性格,通过这两个城市的对话来展开对历史、现实、未来的思索,灵动而睿智;安徽考生的《择善而从》思维深入历史深处,通过“项羽之死”、“马谡之死”、“桓公之死”悲剧性结局的比较、分析,来演绎“听取别人意见,择善而从”的道理,形象而不失深刻;重庆考生的《没有翅膀的飞翔》借用可爱的小飞蛾、平凡的小鸡、翅膀残疾的天鹅对飞翔的认识——有些飞翔并不一定需要翅膀,有些美丽是不需要书写的,设事明理,来阐述“认识自我与他人期望”的道理,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类似如此巧妙的构思在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中是很常见的,而这正是运用“联想——类比”思维所灵活创造出来的个性化思维成果。
例1、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
西安与南京,长安与金陵,十二朝古都与六朝古都,一西一东,驻立在淮水两岸,长江默默,秦岭无言,无声地讲述逝者如斯的历史。
西安,脚踏渭水,背*秦岭。连绵不断的山峰给了五千多年的中国厚实的依*.黄帝、汉武帝、武则天……一个个震烁古今的人物,不约而同地挤在秦岭脚下,更有那千古一帝始皇。黄色的土壤,玄色的山峰,那是一种来自土地最原始的坚实,一种亘古不变的沉静。
南京,长江南岸的明珠,是苏浙那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给了明珠最灵动的光泽。抬眼望,“秦淮水榭花开早”,回头瞧,“红杏褪尽,绿水人家绕”。那里的“六朝旧事如流水”,那里的“夜船吹笛雨潇潇”。南京用那上天赋予的水,勾勒出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好江南”。
秦岭说:“世事白云苍狗,沧海亦会成桑田。看那盛唐之时,谪仙借大块之文章,为长安涂抹出盛世风华。波斯的宝石,映得我五光十色;天竺的经文,照得我光芒熠熠;更有洛阳的牡丹,衬得我是千娇百媚。谁说大山就没有绚丽多姿的青春?”
长江颔首道:“秦兄言之有理。想当年,当中原的文明已繁荣之时,荆楚大地还未褪尽野蛮的外衣,仍是一片荒原。哪里有如今的灵动飘逸?金陵之地,怕仍是一座荒城吧!那时的我,仍只是日夜没心没肺地流淌,许是在孕育着惊天巨变的暗流吧!”
秦岭续道:“江弟!你我都曾有过不一般的性格,可后人为何要为我们的性格贴上标签呢?说什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我只能是沉稳无言,江弟怕只能是美丽洒脱。”
长江回答道:“正因为世人的标签,使得南京灵动有余,而沉稳不足。倒是缺乏你那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看那繁华似云烟的六朝啊,想来着实心痛。”
秦岭说:“我也正有同感。现今的西部大开发确实需要那种不拘泥俗规、勇往直前的精神。”
长江欣然道:“那我和你,南京与西安,肩负着中国的历史与未来,应该携起手来,取长补短,让水不仅灵动,而且坚韧,让山不仅沉稳,而且性灵。”
西安无言,南京无言,一个背负秦岭,一个脚踏长江,却一起面朝大海,霎时春暖花开。
「点评」:此文妙在扣合题意而又能充分激活自己的诸多文化积淀,因此文章就显得充实而又灵动;哲理与诗情,历史与现实、未来,都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了泛泛而论的虚浮和正反统一的俗套。应当注意的是,文章中所引用的诸多史事与诗词,都是为作者所驱使,而非作为文章之装饰。因此,显示了作者以一种堪称宏大的气魄来从“战略”上思考问题的能力。结尾“化用”海子的名句,尤为贴切自然,并赋予了新的意蕴。这样的文章,若无丰厚的素养,是不可随便模仿的。 (骆冬青)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