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大全网

和你一起学作文-立意:“凡为文以意为主”(7)

作者:范文大全来源:实用范文网 时间:2016-07-27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讲评:

就事论理选择深刻感悟 一枚过河卒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决定了一盘棋的胜负。“爸爸”就此事分析了其中的道理,“我”从中获得感悟而成文。用这种方法作文,要注意两点:一是“事”与“理”必须统一协调,即事中确含此理,此理确由事中生发,二者保持一致,互不冲突。二是“一事”有“多理”时要确定重点,阐述此理时要围绕中心。即以本文而言,关于“过河卒”的道理,爸爸着重讲的是“细节决定成败”;而作者在发挥时则提到了两点:“一往无前”的精神和“把握细节”的能力,但在后面的议论中,则主要围绕后者进行分析,这样文章的中心就很明确了。


例文39:


谁造就了“神奇少年”


郑 文


本报10月18日一版头条,介绍了勇夺中国首枚亚运会斯诺克金牌的宜兴籍少年选手丁俊辉的成长。

本来,丁俊辉在亚运会上拿金牌算不上什么大新闻,因为中国拿的金牌也实在太多了。不过,这篇报道却为我们提供了很有趣的背景材料。原来,在这位神奇少年的背后,还有一位神奇的父亲,这可以说是新闻背后的新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蕴藏在人身上的某种才能,甚至是已经开始明显表现出来的才能,往往因为无人发现、无人赏识而终于被埋没,或者令人遗憾地流于平庸。丁俊辉八岁就迷上了台球,换一个家长很可能会坚决反对吧?可丁俊辉的父亲丁文钧却支持儿子带个小板凳垫在脚底下去打,支持儿子每天来回跑一个多小时去打,一打就是两个多小时。后来,儿子经常去外地参加比赛,他又每次事前到学校去请假,事后再请老师补课,使儿子学习、打球两不误。

在许多的家庭中,我们往往看到家长按自己的意愿来塑造孩子,往往一厢情愿地为孩子规定应有的“兴趣”,又一意孤行地强迫孩子去实现某个“目标”,最后往往弄得一败涂地,家长和孩子两败俱伤。而丁文钧,却是顺应了儿子的发展方向,以儿子为行动的主体,自己来充当一个后勤服务者,为儿子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这确实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更加了不起的是,他在下定决心以后所表现出来的气魄。为了培养儿子早日成才,丁文钧竟然拿出多年的积蓄,在宜兴开了一家“俊辉台球城”,使儿子有条件终日以台球为伴。不久,又开始了正规的训练。1999年丁俊辉被广东东英台球俱乐部看中,丁文钧竟毅然决定变卖家产,举家南迁。

一般的家长虽然都很支持子女的发展,但能够像丁文钧这样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恐怕也不多吧!显然,他是已经看准了儿子的发展前景,对儿子充满了信心。

所以,如果从家庭层面、父子关系上来分析,我们可以说,是这位神奇的父亲造就了这位神奇的少年。

但是,家庭只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离不开社会。如果我们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再来探讨一下这件事的方方面面,我们会发现什么样的因果关系呢?假定,让这位神奇少年早生20多年,那就正好生在了“史无前例”的年代。那时的中国,基本上不存在台球运动。因此,一个中国少年迷上台球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即使我们先假设他的台球已经打得很好,他的父亲有可能开一家台球城吗?那时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东英台球俱乐部”,更不可能有什么“举家南迁”的事。所以,丁俊辉如果真的出生在那个年代,哪怕他从小就会打台球,哪怕他父亲再开明、再英明,他也不可能走上这条路,更不用说拿金牌了!

结论再清楚不过:封闭保守、停滞僵化必然抑制社会的活力,必然导致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只有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才能焕发社会的青春,才能迎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兴旺景象。一句话,是改革开放造就了这位神奇少年。

(本文发表于《关心下一代周报》,郑文是我的笔名)


习作感想:

这是一篇新闻评论,曾在江苏省专业报好新闻评选中获一等奖,我自己也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我觉得自己仿佛登了一次“鹳雀楼”。文章内容的“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实际上就是指丁俊辉成为“神奇少年”这件事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当然,本文论述的重点在二、三两层,最终突出的是第三层,这也就是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鲁迅曾提出作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本文就是努力在“开掘”上下了一点功夫。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